前几日,万达集团王健林先生对房企大规模进军商业地产发表意见,认为现在才进入,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,风险较大。对此,笔者深以为然。当然,本人并非就此反对房企进军非住宅领域,只是对当前房企一窝蜂似地冲入感到担忧。因为,其中不乏心态偏差和专业能力不足的企业。前者,或许只是期望借商业地产圈地,从而维系传统住宅开发的模式;后者,则是懵懵懂懂地进入,指望挖几个干过商业地产的专业人员,把这一块撑起来。显然,这两种心态,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。住宅还是老样子,至于其他内容,无论是商业地产、商务地产,或者其他产品,都很难真正做好,即便建得勉强达标,也往往由于运营能力等方面的欠缺,陷入困境。
众所周知,房地产行业对于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较高。其中,以住宅开发所需资源为最简单的要求,也需整合数十家协作单位。而住宅是一种一次性销售的产品,不牵扯任何后期经营,此类产品尚且如此,对于零售商业、商务地产而言,资源整合能力的标准远非住宅可比。同时,无论开发零售商业、写字楼、酒店,或者文化和旅游地产、养老地产、产业园,事实上都是在为产业经营打造地产平台,不过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础。在非住宅类产品中,真正衡量开发商价值的,应该是产业运营水平,而绝非仅以产品售价来衡量。
谈及产业运营水平,各家房企高低不一。论商业地产,万达等企业已经领先,酒店、写字楼等也各有做得不错的企业。至于文化和旅游地产、养生养老地产、产业园等产品,也有众多开发企业在不断探索,其中也不乏成功案例。但总体而言,目前开发企业中,认识到做地产需要与产业融合者尚不太多,其中做得比较好的,也就是寻找专业顾问机构,然后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好产品,再寻找专业运营机构解决经营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绝大多数涉足非住宅类产品的企业,还是倾向于把产品销售掉。在当前中国,从事不动产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并不多,金融体系对于物业长期持有运营也缺少支持,所以许多产品被设计成适合切分为小型单位进行销售,由此带来的物业运营不利影响无需多言,尽人皆知。可惜,限于客观条件,不得已而为之。
当然,市场中也有一部分企业,在房地产开发与产业运营之间不断探索结合点和平衡点。万达模式是其中一个典型。只不过万达模式并非任何房地产企业可以效仿,还需要更多的探索。据了解,许多一线房企在非住宅领域的投入已经相当可观,也有了许多宝贵经验。大企业的规范化和专业整合能力,的确令人佩服。也应该成为众多中小型企业学习的榜样。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,如何探索适合自身的地产与产业融合模式,无成功模式可以抄袭,只能自己探索。或许,未来房地产开发企业,不再是一个开发公司加一个物业管理公司那么简单,会有资产管理公司,甚至涉足实业领域。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发展,变成房地产商进军实业领域。笔者相信这种情况未来不在少数。自然,由此就更好理解,为什么大量的制造业、服务业企业进军房地产市场,这种融合给房地产企业做了很好的范例,也形成了很大压力。毕竟运营是人家的强项,而房地产商如果只停留在盖房子、卖房子的水平,未来生存的压力会很大。
作者:姜炜
新闻来源:中国房地产报